银发族的“摩登”生活——东城区中老年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现场侧记

发布时间:2013-11-20 期号:

北京考试报记者 许 卉 文并摄影

 

  11月15日9时30分,东城区第四届中老年市民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在东城区职业大学美术馆校区举行,100名走在“终身学习”路上的学生展开了一场计算机操作能力大比拼。

 

头发白了,眼睛花了 学习不断

  9时30分,老年组准时开赛。放眼望去,考生大半头发已花白。

  坐在第一排的两位老大爷,手指不那么灵活,按键盘的手有些颤抖;坐在他们身后的大妈,眼睛花了,看不清屏幕上的字,于是微微站起来,快要把脸贴到屏幕上了;坐在最后排的大爷,看到考题上要输入网址的一堆英文字母就有点发慌,嘴里轻声嘀咕着:“哎呀,我不认识这些词儿呀!”

  他们的年龄从61岁到78岁,如果不是参加比赛,他们此刻或许正和朋友一起喝茶、下棋、晒太阳、溜弯儿,闲适自在地享受老年生活。今天他们都走进了赛场,像小学生一般谨慎,认真答着每道题。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可不想落伍。”走出赛场的张大妈告诉记者,她身边的朋友随声附和着。4年前,张大妈的儿子怕退休在家的母亲无聊,就给她买了台电脑,可她不会用,于是这电脑就成了“摆设”。儿子一开始还教她,可面对这个“啥都不懂”的老妈,儿子很快就失去了耐心:“妈,您怎么连字都不会打。”“妈,您怎么连‘复制’、‘粘贴’的快捷键都不会用……”

  儿子这么一“唠叨”,反倒激起了张大妈学习的欲望。正巧社区免费开了电脑培训班,请来北京工业大学学生担任老师。怎么开机,怎么打字,怎么使用办公软件,这些“小老师”从最基础的教起。张大妈和朋友坚持每周去上课,一学就是4年。今天来参加比赛,她就是要告诉儿子:“我能行!”

 

还没开考,先发微信 这位大妈有点“潮”

   “咔嚓”“咔嚓”……离比赛开始还有15分钟,64岁的徐颖刚进考场就先用手机给自己和考场来了个三连拍,然后将照片发到了微信上。看徐大妈熟练的操作,就知道她平时没少用微信。“我给你看看我的朋友圈,大多是过去的老同事,还有一起上电脑课的同学。我今天来参加这个比赛,得第一时间让‘小伙伴们’知道不是?”徐大妈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

  “你看看我这手机里的软件,不光有微信,还有百度地图、新浪新闻、金山词霸、QQ。你们年轻人玩的东西,我们一样玩得好。”徐大妈说。不管是使用智能手机还是电脑,她可一点都不落伍。出门不知道坐几路车,上网查查乘车路线。家里要来客人不知道做什么菜,上网搜搜菜谱。几个朋友很久没见,打开视频聊聊天。想知道今天发生了啥大事,打开网页看新闻。新闻里遇到了看不懂的英文,打开金山词霸查字典……这些事儿对徐大妈来说,就跟去菜市场买菜一样平常。

  今天来参加比赛,虽然徐大妈在微信上很“谦虚”地写着“要考试了,有点紧张”,但她悄悄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跟她一起来参加考试的还有两个“小伙伴”,她怕自己表现得太轻松会给她们造成压力才这么说的。“其实有啥好紧张的,我肯定能得个奖!”徐大妈信心满满。

 

编辑视频,安装系统 “我给儿子当老师”

  9时48分,比赛刚进行了18分钟,71岁的赵协利就答完了所有题目,轻松走出考场。

  11时许,根据评卷老师当场的打分结果,颁奖仪式在考场举行。如果不是亲眼看到赵协利从颁奖老师手里接过“老年组一等奖”的获奖证书,很难想象这位头发和眉毛都已花白的老人会是个“电脑高手”,他也是获奖选手中年龄最大的。

  赵协利原本是一家钢厂的一线工人,工作中从没接触过电脑。直到2000年老人的孙女出生,为了给孩子留下更多影像记录,老人接过儿子买的电脑和DV,也接受了一个“任务”:给孙女拍视频,并传到电脑里保存起来。“一开始,儿子只让我把视频导进电脑里,可我听说电脑可以剪辑视频,就来了兴致。每天跟在儿子后边,让他教我怎么用视频编辑软件。”赵协利说。这样“勤学苦练”了一个多月,他终于能独立使用软件了。拍视频、剪辑、刻录成盘的活儿,他一个人全包了。

  学习并没有止步。老人开始研究怎么发邮件、怎么上网、怎么清除电脑垃圾,甚至还研究起了怎么安装系统。“现在儿子、孙女安装电脑系统,都来找我。”老人得意地表示,“我给他们装完系统后,就设置好冰点还原,这样,电脑如果出了问题就可以还原到原始状态了。”研究完软件,老人还研究起硬件。主板、显卡、声卡,老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儿子家前一阵准备换台新电脑,这挑选显示器和主机的任务也交给了赵协利,谁让他是家里的“电脑通”呢。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