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试报实习记者 张飞龙
在北京语言大学教三楼速成学院的200室里,坐满了熙熙攘攘的学生。学校已经放暑假,同学们并不是来上自习,他们大都来自和外语有关的专业,参加由北京语言大学继续教育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邱萍组织的“语伴”活动。
顾名思义,所谓“语伴”就是一起学习语言的伙伴。这一活动被细心的邱萍认真地打造成了可以真正与国外学生面对面交流的场所,一个实实在在的国际沟通平台。
国内语言类专业的学生缺乏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而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也苦于无人帮助。邱萍的办法是邀请喜欢国学的外国人来中国做客,同时组织北京语言大学涉外专业的学生与其为伴,互相学习。
特别喜欢跳交谊舞的小玲开学即将上大三。和许多同学一样,活泼、有个性的她对异域风情充满好奇,可惜却很少能遇见外国人练习自己的口语。她始终认为学习英语却缺乏与外国人交流无异于没有舞伴的交谊舞,对着镜子练习永远无法体会到踩着脚趾时的尴尬和步调一致时的欢愉。“我们不知道对方什么意思时就打手势。”小玲说,“有时比划来比划去依旧不懂他们想说什么,但这个过程有趣极了。”
外交无小事——备课防尴尬
距活动开始还有约20多分钟的时候,学生们便已早早地坐在了教室里。有几个女同学围在一起用英语讨论着什么,像是在做准备。两个组织者一边维持着教室的秩序,一边不停告诫大家与外国人交流时的注意事项。
邱萍解释说,提前做功课非常必要,毕竟文化和信仰不同,交流时多少有一些顾忌。曾有一位女学生和巴基斯坦的语伴聊天时,言语中涉及了些许宗教禁忌,没想到这位友邦来客一改和悦的面孔,当即发起脾气,女学生被吓得呜呜直哭,双方费了很大的劲才达成谅解。“外交无小事。交流之前了解各国的文化背景,就会减少‘国际事端’。”邱萍幽默地说。
“语伴”活动的组织已经两年有余,期间曾有不少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国友人与北语的学生成为朋友。他们之中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公司职员,来中国也有不同的目的。
沟通有技巧——经验很重要
晚上七点半,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孔子学院的学生如约而来,与小玲搭伴的是一位20岁名叫贝娜齐耳的姑娘,两位年轻美丽的女孩儿初次交流都显得有些生涩。一句平时能够脱口而出的问候语,这时候也说得磕磕绊绊。可能意识到自己的窘态,小玲和贝娜齐耳都不好意思地笑了。了解到贝娜齐耳正在学习汉语,小玲索性客串起老师的角色,教贝娜齐耳写汉字。贝娜齐耳果然很喜欢,认真地临摹和自己同岁的老师写的字。看着贝娜齐耳画出来的汉字,小玲忍俊不禁,欢快的笑声打消了两个女孩儿之间紧张的情绪,两人像老朋友一样开心地聊起来。
并非所有人都进展得非常顺利。与贝娜齐耳一同前来的另一个女孩儿扎拉就显得格外传统。与扎拉聊天的女生有些无所适从,因为扎拉似乎对她的话题一点也不感兴趣,只是礼貌性地回答。
邱萍看出他们之间的交流出现了问题,立刻叫一个有经验的学生前去解围。果不其然,该学生过去几句话后让扎拉换了个人似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原来性格比较内向的扎拉只对中国的饮食着迷,看重家庭的她特别希望能够学习中国的做饭技巧,回国后露一手。
邱萍表示,其实与外国人打交道时经验非常重要,有时仅仅是语调的变换,整句话的意思可能就会大相径庭,如果经验不足,根本无法分辨得出。“语伴”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与外国人面对面交流的实战机会,为学生积累经验做铺垫。
国际交流班——曲终人不散
由于飞机晚点,原本计划七点半就来的美国朋友八点四十才到。从他们亢奋和期待的脸上,根本看不出长途旅行的疲惫。他们人手一本白皮小册子,上面写着初级汉语教程。点名搭伴后,他们马上进入状态,活泼张扬地交流起来。
不喜欢Lady Gaga的艾思丽今年才17岁,来自华盛顿。北语的学生问她对奥巴马印象如何,她却叫来了她爸爸。满头金发的迈克用左手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皮肤棕红的艾玛刚从澳大利亚回来,年逾半百的她喜欢旅游且精神爽朗,却听不懂北语学生说的话……
看着聊得热火朝天神态各异的各组“语伴”,记者感觉得到,无论是交流畅快还是艰涩,此时都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种族的人聚在了一起,相互交流。“语伴”活动打开了沟通的大门,在小小的“联合国”里,充斥着文化碰撞,流淌着友谊暖流。
此时此刻,专业界限已经渐渐模糊,锻炼语言能力的目的也变得无足轻重,真诚沟通成了活动的主题,这也正是活动的初衷。
夜已深,国际交流班同学的热情不减,交谈仍在进行。